优秀作品展 | 中国建研院以综合技术支撑博物馆建设

作为建筑行业科技领军者和建筑领域国家队,中国建研院坚持以强大的综合技术为支撑,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脚踏实地、深耕细作,在重大项目建设中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足迹。为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展望未来,中国建研院特开设系列优秀作品展专栏,精选多年来参与建设的、有代表性的典型项目作展示,传递对建筑与人、与城市、与环境的深度思考,供行业参考借鉴。本期旨在通过博物馆建筑作品,展现中国建研院在博物馆建筑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一座以历史与艺术为主、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在建筑体量关系上,以保留老馆为首要宗旨,巧妙实现了扩大体量后与周围环境的高度协调;在建筑设计方面,采取浑然一体且具有传统韵味的立面及室内设计,实现了新老馆的协调统一;在交通组织方面,利用入口大厅实现中心放射式立体交通组织,成功解决了超大型博物馆内部交通流线问题;在功能布置方面,合理利用老馆,满足新国博特殊功能需求,实现了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协调。

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由中国建研院建筑设计院与德国gmp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作设计完成,于2011年竣工,201231日正式开馆。中国建研院中建研科技为工程提供抗震加固改造,首次采用考虑不同后续使用年限和综合抗震能力的性能化抗震鉴定加固理念,使用多类技术手段减小地震作用、保障展厅功能。中国建研院建研地基为工程提供地基基础与结构协同作用分析、基础优化设计及桩基后压浆施工服务,采用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协同作用计算分析手段,确定桩筏基础方案,将基础最大沉降、差异沉降和基础内力控制在合理范围,解决天安门地区较难组织大体积混凝土浇注问题。中国建研院环能科技为工程提供系统节能性能检测,涵盖建筑外墙保温性能、室内温控、供热管网平衡度与补水率、空调通风系统风量等十余项核心指标,助力绿色低碳运行。中国建研院建研防火为工程提供消防性能化设计咨询服务。

投入使用后,国家博物馆从文物藏品、展览规模、硬件设施上,都达到了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同等的规模和水平,是与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相称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单体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展览大楼

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展览大楼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建筑面积15万平米,分为保留建筑和新扩建建筑两部分,保留建筑加固工程建筑面积35519平米,新扩建部分建筑面积12万平米。大楼为建于1959年的框架结构(部分框剪),乙类建筑,国家重要标志性建筑。

中国建研院中建研科技承担大楼结构加固改造工程,改造前已超过设计使用年限,馆方提出按后续使用年限50年进行加固设计,这是当时我国所有大型公共建筑抗震加固改造工程的最高要求。技术项目团队采用性能化设计思想及多种加固技术,运用改变结构体系、构件加固以及增设屈曲约束支撑方法,使原有金饰彩绘顶棚和雕花柱头得到有效保护,实现完美蜕变。中国建研院中国建技为大楼加固改造提供工程监理服务,钢屋盖采用大型设备计算机控制整体顶升与提升安装施工技术,整个建筑结构未设置任何永久性结构缝,形成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超长无缝结构的裂缝控制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位于北京市中轴线北延长线上,是列入《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的国家级文化设施,于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全面建成开放。

项目由中国建研院建筑设计院与德国gmp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作设计,整体设计构思借鉴了中国传统殿堂建筑的比例关系,建筑三段式造型由下至上分为坚实的石材基座、通透的平台层和凌空的藏宝阁,内部功能分别对应动态展陈区、临时展陈区和固定展陈区,其寓意内外一致、形象鲜明;藏宝阁幕墙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花窗构图,经过抽象而成,并以现代金属工艺表达,镂空造型产生生动的光影变化,灵动多姿。这一国家级文化场所的建成,为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打造了一个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和工艺美术寓意的新地标。设计实现了城市规划提出的博物馆与城市融合、与城市共享的目标,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共同形成尺度适宜的城市空间,并实现了与地下环隧、城市地下公共配套空间等有效互联互通。

首都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位于北京长安街南侧复兴门外大街16号,总建筑面积6.4万平米,场馆地上五层为展厅与办公区,地下一层设餐饮、临时展厅及多功能厅,地下二层为库房与设备区。中国建研院环能科技为首都博物馆提供工程质量鉴定,针对博物馆投用后出现的结构安全、装修维护及水电暖系统等功能性问题,对主体结构、电气、给排水、供热系统及室内装修展开全方位检查,精准定位工程问题节点并提出针对性改造建议,为场馆安全高效运行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首都博物馆东馆总建筑面积10.3万平米,主馆、序厅均有结合拉索、拉杆复杂体系的大跨度玻璃幕墙体系,场馆屋面整体成下凹式盆状双曲面异型,对防排水有很高的要求。首都博物馆东馆为集收藏保护、科学研究、展示传播、社会教育、文化休闲、交流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符合国际一流的特大型直辖市级综合类博物馆。中国建研院中建研科技承担东馆项目幕墙咨询服务。中国建研院建研地基承担东馆项目土石方专业分包任务,在土石方挖运施工过程中,配备全球领先的GPS定位挖掘设备和数字化运输监控平台,实现土方挖运精度误差≤2厘米,效率提升30%,同时,组建由3名国内知名岩土专家领衔的专项团队,投入200余台新能源工程机械,设立24小时应急调度中心,以高效、环保、安全的服务为项目提供坚实保障。

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

全国农业展览馆1号馆、7号馆建造于1964年,结构形式为砌体、内框架、混凝土框架等组成的混杂结构。1号馆曾于1990年对部分墙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墙或钢筋网砂浆面层进行抗震加固。

中国建研院中建研科技承担全国农业展览馆加固改造设计工作。加固需保持原有1号馆、7号馆建筑风格并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尽可能利用原有建筑平面布局,改造后建筑外立面风格尽量保持不变,为此项目组经过整体计算和综合分析,将1号馆原有的混杂结构重新整理划分,并利用原有的变形缝将各部分加固为单一清晰的结构形式,保留原有7号馆穹顶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对两个展馆进行整体加固与构件加固。一方面,改变结构体系进行加固,原建筑结构类型混杂,本次加固改造将其统一改造为框架-抗震墙结构体系,保持原有建筑回廊亭台、碧瓦黄檐的建筑风格;另一方面,使用钢筋混凝土薄壳加固,对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的7号馆穹顶,采用提高薄壳周圈环梁刚度的方法对壳体进行加固,保持原有建筑恢宏庄严、通透流动的建筑风格。

黄河国家博物馆

黄河国家博物馆是一座特大型博物馆建筑,作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基地,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展示平台,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场所,本馆将打造成为文化高地和地标性建筑,力争成为中国精品博物馆之一。

黄河国家博物馆由中国建研院建筑设计院与德国gmp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作设计。建筑设计理念重在对黄河这一中华民族基本文化符号的提炼与升华。建筑平面呈Z形,取“大曲大折,奔腾不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之意,体量处理采用桥梁造型,横跨公园景观水系,充满力度和刚性,象征着人类征服自然、建立文明的丰功伟绩,从而将黄河的自然形态和文化内涵融为一体。通过“楼、馆、园一体”的设计理念和“地景”设计手法,将建筑体量从地面向上逐步升起到40米高,第五立面全部设计为景观屋面,从而使建筑与文化公园的风貌浑然一体,最大化实现生态景观造型。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是国内高校中最大的艺术博物馆,由中国建研院建筑设计院与世界著名建筑大师马里奥博塔共同完成,建筑设计兼顾了博物馆既服务师生又服务社会的需求,将主入口设在校园紧邻城市道路的东侧,并通过14.3米的室外柱廊强调出建筑的公共属性,与校内南北两侧的建筑和东侧城市界面形成空间延续和景观渗透。棕红色的外墙与清华大学老校园形成呼应。建筑形体通过减法形成强烈的雕塑感,并借此形成了一系列凹窗,将自然光漫射到展厅内。内部空间从东侧主入口开始,进入通透明亮的通高门厅,再通过贯穿梭形中庭的直跑大楼梯进入各层展厅,秩序严整,空间丰富。开馆后立即成为广受赞誉的艺术传播交流场所。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位于校园的东北角,由中国建研院建筑设计院、矶崎新建筑师事务所、北京新纪元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合作设计完成。设计巧妙利用了地块的不规则形状,形成了一个灵动的流线型平面。美术馆以通高的中庭作为空间核心,将四层展厅联系起来,形成层次丰富而充满探索性的室内空间,除了垂直电梯,舒缓的坡道成为连接各层展厅的特色纽带,不仅可以让观众体验空间和视线的变化,同时可借助坡道布置一些特殊的展品。设计打破了屋顶与外墙的界限,以流线型的连续表皮,完成了室内外的界定。表皮采用鱼鳞状的青石片,成为一种古朴材料与现代幕墙技术的艺术融合。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是继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之后国内第一座独创性综合性大学科学博物馆,也是国内第一座综合类科学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由中国建研院建筑设计院与世界著名建筑大师马里奥博塔共同完成,位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美术学院教学楼之间,为了充分尊重周边建筑,并留出珍贵的校园开放空间,设计将科学史系设在场地东侧,而将80%以上的建筑面积包括展厅、藏品库、食堂等功能设在地下,通过场地中心的椭圆形下沉广场引入自然光线,保持了场地周边视线的贯通。设计延续了艺术博物馆的立面语汇,构建了两馆之间的空间完整性,使校园东区建设完美收官,成为清华大学对外展示和服务的靓丽窗口,也为科学史的学科建设和研究提供了更优质的环境和平台。

中华世纪坛

中华世纪坛位于北京市西长安街延长线上,是中国人民当时迎接新千年、新世纪的标志性纪念建筑,是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设计艺术的巧妙结合,是集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大型人文景观。中国建研院建筑设计院承担世纪坛施工图设计工作。其由主体结构、青铜甬道、圣火广场、过街桥、世纪大厅、艺术大厅等组成,坐北朝南,坛体和场地整洁明朗,雍容大度;静止的回廊与旋转的坛面寓意着中国古老“乾”“坤”的哲学思想,整体寓意为“天地合一”。

珠海博物馆和规划展览馆

珠海博物馆和规划展览馆是珠海市唯一的地方性综合博物馆和城市规划展览馆,是珠海市重要的公益性公共文化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珠海博物馆和规划展览馆由中国建研院建筑设计院与德国gmp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作完成,设计采取矩形的几何造型,由竖直向上和水平延展的两组体量构成,两者共同打造出极具雕塑感的外观。珠海博物馆与附近的山区景观相呼应,其螺旋形的造型水平延展,显得更为舒展和厚重;规划展览馆的建筑面向珠海湾,螺旋状的体量造型沿立方体状塔楼盘旋而上,更为挺拔。观众在逐层向上参观的同时,还可以在不同角度欣赏海岸和城市风光。螺旋向上、双回廊且极富雕塑感的独特造型,充分呼应了两馆“厚载历史、谋划未来”的内涵。建筑极富张力的造型既诠释了山脉与海岸之间的地理关系,又体现了博物馆与规划展览馆的布展特点,将珠海的滨海文化历史与城市结构发展融为一体,极大丰富珠海市的文化、生活资源,与珠海大剧院一起构成珠海市向北发展的门户地标。

宁夏博物馆

宁夏博物馆位于银川市金凤区人民广场东侧,总建筑面积3万平米,全高21.2米,共4层。其中,地下一层建筑面积8456平米,分为文物库房、设备用房及办公区域,文物饱和藏量达15万件。地上建筑面积2.2万平米,一层为中厅、贵宾接待室、临时展厅和观众服务厅;二、三层为各类展厅、图书阅览室和书库、多媒体教室及观众服务区。

新馆主体建筑蕴含了浓郁的地域民族特色,出入口立面借鉴了伊斯兰民族风格,与三层外墙局部装修所采用的玻璃幕墙,形成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美感的强烈对比,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上部透空隔架与下部石材结合,充分表现整个建筑优雅、简洁、均衡、沉稳的个性。外墙装饰所运用的建筑构件形象,以及四个大门使用的装饰图案,都是宁夏历史文化遗存的代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中国建研院中国建技为宁夏博物馆提供工程监理服务。项目创新使用的BDF水泥薄壁箱体空心板结构,集结构性能、经济性与建筑功能于一体,是具有高效、环保、先进的楼板结构形式。这种新的结构形式对监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箱体定位、抗浮措施、混凝土浇筑与振捣,都需要更精细的控制

元上都遗址博物馆

元上都遗址博物馆是配合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配套项目,项目总建筑面积6991平米,其中博物馆主体建筑5701平米、配套服务管理及停车设施1290平米。博物馆最大的特点是镶嵌在半山腰中,且建筑物中间设有天井,山体边坡(包括回填土)高达30多米,对建筑物形成巨大土压力。中国建研院建研地基为元上都遗址博物馆提供地基基础安全计算分析,通过采取回填砂浆、增加钢绞线及对不稳定剖面进行加固处理等措施满足工程要求。目前元上都遗址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南阳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医圣馆

南阳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医圣馆项目在消防安全设计中面临两大特殊难题。一方面,首层因超大建筑面积与跨度,部分区域疏散出口无法直通室外,需借助穿越消防车道疏散;另一方面,消防车道和救援场地设于二层,而四至六层建筑外边缘与二、三层存在一定距离差异,对消防救援方案可行性构成挑战。

针对上述难题,中国建研院建研防火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为项目提供关键支撑,开展了详尽的火灾风险评估,并据此科学设定了多种火灾及人员疏散场景;运用先进的消防工程学量化分析方法,对这些场景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计算机模拟与评估,精准把握了不同条件下的火灾动力学特性与人员安全状况,为后续设计决策奠定了坚实科学基础;最终方案在充分尊重项目原有防火设计理念、建筑造型美学及使用功能需求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精准的针对性优化措施,成功破解了特殊建筑形态带来的消防瓶颈。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二期工程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位于海南省五指山市,是以考古挖掘、征集、收藏、研究和陈列海南民族文物为主,研究海南岛历史和黎、苗、回等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宗旨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

中国建研院热带院主要负责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二期工程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建筑面积9099.3平米。热带院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创新采用契合节能、环保、安全及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现代库房模式,在设计上将零碳、绿色、智慧深入融合,力求打造生态友好且智能高效的示范项目;同时采取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施工,提升建设效率与质量。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海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新地标,也代表着新时代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供稿:建筑设计院中建研科技中国建技建研地基环能科技建研防火热带院  编辑:曹博)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8-15 12: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