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
POSTGRADUATE TRAINING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建研院)是全国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具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建筑技术科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我院成立于1953年,是全国建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和开发机构,负责编制与管理我国主要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展行业所需的共性、基础性、公益性技术研究,致力于解决我国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科研及业务工作涵盖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抗震、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环境与节能、建筑软件、建筑机械化、建筑防火、施工技术、建筑材料等专业中的70多个研究领域。


  我院积极承担国家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市等部门和地方的科技项目,包括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和973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科研院所技术开发专项以及其他各类科技项目,并承担完成了许多国家大型、重点工程的科研、设计与技术咨询工作,在建筑工程各领域的研究、标准规范编制与工程应用居全国领先地位。拥有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工程抗震实验室、大型结构实验室、风洞实验室、大型地基基础实验室等),实验室设备居国内领先水平。目前,每年承担科研项目近400项,标准规范编制项目130余项。


  我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0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建设部有突出贡献专家9人,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5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专家2人,具有优秀的专家队伍和科研人才体系。院图书馆专业文献资源丰富,科研学术氛围浓厚。我院主办和承办的学术刊物有:《建筑科学》、《工程质量》、《建筑机械化》、《中国电梯》、《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建筑机械》及《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等。


  我院有博士生导师37人和硕士生导师90余人,每年可招收5名国家计划博士和10名国家计划硕士,自1978年以来已培养博士生96名、硕士生302名。硕士生学制为二年半,博士生学制为三年。硕士研究生第一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基础课,第二年返回我院跟随导师完成课题及毕业论文;博士研究生在清华大学等高校选修课程。我院研究生培养方式为国家计划非定向招生,毕业时择优留院工作(符合进京落户条件者优先解决北京市户口)。


  2012年,教育部批准我院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合作单位。自2012年始,根据教育部下达的专项计划,我院分别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每年招收土木工程学科领域的联合培养博士生若干名。联合培养博士生的生源优先从相关高校的直博生、硕转博生源中选拔。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 张永钧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顾问总工程师
    研究方向 — 地基处理技术
          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历任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委员会顾问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处理标准技术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地基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委员、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房屋增层改造技术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顾问总工程师、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地基处理》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建筑结构学报》编委会常务编委、《建筑科学》编委会委员等职务。  
          长期从事地基基础领域软土地基、膨胀土地基、红粘土地基、山区地基、可液化土地基、地基处理技术和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主编《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和《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负责解决了数十项重大工程的地基基础问题。主持编著了《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工程实例应用手册》、参编《地基处理手册》、《地基处理工程实例应用手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实施导则》等专著。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和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 发表论文30余篇。
  • 闫明礼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顾问总工程师
    研究方向 — 地基处理技术
          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博士生导师。
          历任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委员、《岩土工程学报》、《地基处理》、《工程勘察》编委等学术职务。 
          长期从事地基处理试验研究和地基处理设计施工检测以及土的性质、土工试验方法的研究,复合地基研究领域专家。 主持研发了“CFG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完成了“CFG桩复合地基试验研究”、“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试验研究”、国家“九五”攻关项目“CFG桩成桩设备工业性考核试验研究”、“多桩型复合地基试验研究”等课题。参加完成的标准规范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载体桩设计规程》。 主持完成的工程项目有:国际贸易中心、燕莎中心等重大工程的土的物理力学及动力特性的试验,负责完成了南京造纸厂、仪征化纤厂、天津蓟县电厂、望京A4区、华亭嘉园、嘉和丽园、凤凰城等建筑地基处理工程。编著《地基处理技术》、《CFG桩复合地基技术及工程实践》、参编《地基处理工程实例手册》。《CFG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级重点推广项目。     
          获建设部科技进步奖1项,推广应用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CFG桩复合地基试验研究》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试验研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滕延京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顾问副总工程师 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顾问总工程师
    研究方向 — 地基基础技术
          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
          先后担任中国建研院顾问副总工程师,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公司顾问总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名誉理事长;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建筑科学、岩土工程技术等科技期刊编委;《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主编、《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主编、《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 JGJ 123-2012 主编。
          长期从事地基基础工程技术的研究工作,主持地基基础工程设计咨询、桩基工程、地基处理工程80余项。83年研制出我国首台动三轴试验数据处理系统,并成功进行粉煤灰动力特性试验及山东十里泉电厂灰坝动、静力稳定性分析;86年完成“覆盖层厚度对饱和砂土液化势的影响”研究,揭示覆盖层对饱和砂土液化势的双重影响,提出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地下20m的砂层也可达到液化状态。95年完成“自动应力路径三轴仪的研制”,并进行K0固结条件下的基床系数试验用于地铁地基设计。96年完成“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试验研究”;04年完成“长螺旋水下成桩技术”研究;06年完成“大底盘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施工技术”;07年完成“三峡库区港口地质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11年完成“超深超大基础回弹再压缩变形计算分析方法“、"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研究”;12年完成“复杂体型的大底盘基础结构设计计算方法”、“超深超大基础施工技术”。  
          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国家勘察设计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著作8本。
  • 杨斌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顾问总工程师
    研究方向 — 地下空间技术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具有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一级注册建造师资格。 
          历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及地基基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岩土锚固工程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学术委员会基坑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地基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长期从事基坑支护等地基基础和岩土工程领域的理论研究、设计施工、技术标准编制和咨询鉴定工作。主编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1992年提出土压力分配法的双排桩设计方法,1998年研发“基坑与边坡支护结构设计软件RSD”,2000年提出条分法土压力计算方法,2010年提出地下空间开挖诱发周边建筑物沉降的自调节计算理论和方法,2015年提出悬挂式帷幕控制地下水位下降的预测方法,2015年研发地下水渗漏气囊法封堵装置,2017年提出可控变形预应力悬臂支护结构设计施工技术,2021年提出考虑土压力水平向重分布的支护结构空间分析方法。作为设计、项目经理或审定人承担国内各地区几百项基坑支护、边坡治理、地基处理等岩土工程的设计、施工和技术鉴定咨询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论文30余篇。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3名。
  • 杨军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 地基处理技术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具有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一级注册建造师资格。 
          历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及地基基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岩土锚固工程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学术委员会基坑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地基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长期从事基坑支护等地基基础和岩土工程领域的理论研究、设计施工、技术标准编制和咨询鉴定工作。主编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1992年提出土压力分配法的双排桩设计方法,1998年研发“基坑与边坡支护结构设计软件RSD”,2000年提出条分法土压力计算方法,2010年提出地下空间开挖诱发周边建筑物沉降的自调节计算理论和方法,2015年提出悬挂式帷幕控制地下水位下降的预测方法,2015年研发地下水渗漏气囊法封堵装置,2017年提出可控变形预应力悬臂支护结构设计施工技术,2021年提出考虑土压力水平向重分布的支护结构空间分析方法。作为设计、项目经理或审定人承担国内各地区几百项基坑支护、边坡治理、地基处理等岩土工程的设计、施工和技术鉴定咨询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论文30余篇。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3名。
  • 高文生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地基基础研究所所长
    研究方向 — 桩基础技术、地下空间技术、基坑与边坡支护技术

         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地基基础研究所所长,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地基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为《岩土工程学报》编委、《建筑结构》编委。具有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和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建设部科技进步奖1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8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标准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奖”等荣誉称号。获得2012年度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
        负责完成的有雄安新区“起步区排水防涝和竖向工程方案预研究(岩土工程专题)”等大型地基基础工程的勘察、设计与咨询项目20余项。主编和参编《建筑地基基础术语标准》及《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等本国家、行业及社团标准规范20余部。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市地下空间建设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应用技术集成与示范》等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



  • 宫剑飞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工学博士,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任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强制性条文协调委员会委员、地基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住建部防灾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岩土工程学报》副主任等学术职务。
          在地基与基础设计理论、大跨度地下结构设计施工方面有创新性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工程勘察设计奖2项;发明专利10余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获得者。《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编委,《高填方地基技术规范》GB51254-2017主编,《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2011副主编。主持首都机场T3航站楼、北京三里屯SOHO、沈阳新世界会展中心等数十项重要工程地基基础方案制定和实施。
  • 张东刚
    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地基基础工程专家。现任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总工、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桩基础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专家库、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家库和北京市施工降水方案评审专家库岩土工程专家。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编委。编著《CFG桩复合地基技术及工程实践》,参编《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理解与应用》、《岩土工程标准规范实施手册》等专著。主要从事地基处理、桩基础工程及基坑支护工程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华亭嘉园、嘉和丽园、望京新城、望京高校小区、凤凰城、清华科技园科技大厦、华贸中心写字楼等百余栋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地基处理和桩基础工程以及金隅科技发展中心、建研院科研试验大楼、华贸城、北京腾讯大厦等基坑工程。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铜奖1项、北京市优秀勘察工程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具有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一级注册建造师资格。
  • 杨生贵
    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
    研究方向 — 基坑与边坡支护技术、地基基础技术、地基处理技术、桩基础技术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员。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专业副总工程师、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兼任全国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专业考试命题组副组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应急管理局专家、北京市危大工程专家库岩土工程专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
        长期从事岩土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实践工作。主持 “基础抗浮构件若干问题研究”等十余项科研课题,作为主要起草人完成《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等数十本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规范,指导研究生6名,获省部级奖十余项,取得发明专利十余项。主持和审定了千余项岩土工程鉴定、咨询、论证、勘察、设计、施工等项目。科研成果和专利已应用于数百项工程,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 刘金波
    研究员 硕士研究生导师
          博士、研究员。主编规范《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低预应力预制混凝土耐腐蚀方桩》;《连锁方桩支护规范》副主编;参编《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编著《地基基础设计禁忌及实例》、《建筑桩基规范理解与应用》;主编《建筑桩基手册》;参编《岩土工程变形控制设计理论与实践》,并负责桩基沉降变形控制设计原理、方法与工程实践部分;参编《建筑施工手册》并负责地基处理施工部分写作。负责近百项地基基础技术服务,如北京西环广场、鸟巢、银泰大厦、117大厦、津塔、北京政权花园酒店、北辰大厦、昆明春之眼、南京金茂大厦等。很多项目具有技术挑战,如北京威斯汀酒店新旧桩基础共同工作;临沂汽车站大拱门水平位移控制;一些项目具有创新,如2004年首次在威海海悦饭店进行复合地基变刚度设计;首次在北京朔黄大厦CFG桩后注浆设计施工;济南八一文体馆碎石层带黏性土透镜体成功处理。负责处理几十项地基基础工程事故,一些事故为大型工程和海外工程,均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核心期刊发表事故预防与处理文章8篇,对减少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发生有一定帮助;完成的“高层建筑沉降控制方法”科研课题,开创性的提出桩基设计最佳桩距、合理桩长概念。复合地基变刚度设计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优秀设计奖;南京金茂大厦地基基础咨询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咨询二等奖。
  • 衡朝阳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 地下空间技术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岩土工程领域知名专家。现任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副经理,兼任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地基分会副理事长,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以及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岩土工程专家等。主要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岩土工程技术、地铁施工对邻域建筑物影响与控制技术,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持或参加完成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集成研究”,建设部课题“地铁隧道下穿建筑物诱发变形及灾害防治技术”等省部级以上课题7项。提出地铁隧道下穿建筑物评价方法、隔跨超浅埋暗挖管棚-支撑-地基协同作用支护变形计算方法、以及城市超浅埋暗挖大断面矩形地下通道沉降预测等。参编国家标准《沉井与气压沉箱施工规范》(GB /T51130-2016)、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管理标准》(CECS401:2015)和城市地下空间运营管理标准(CECS402:2015)等。
          负责完成北京故宫博物院地下展厅对周边建(构)筑物地基基础及故宫地基基础整体影响技术评估项目,以及北京地铁8号、9号、10号线一系列邻近高层建筑物及核心区老旧建筑物影响控制技术评估工作;负责设计了青岛国际院士港习水路项目38米深大基坑、西宁中心广场安置区31米深大基坑、太原当代城MOMA(南堰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深基坑、晋城新能源发电厂场区边坡支护、青岛胶州市民广场人防通道下穿香港路、澳门路超浅埋暗挖大断面矩形通道支护工程等;负责施工了北京雁栖湖国际会都核心岛精品酒店五项工程部分桩基工程、北京地铁白石桥南站、北京顺义医院急诊病房综合楼地下车库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以及泰山文化艺术中心、重庆江北机场东区供油项目桩基工程等40余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7项,授权专利13项,合著专著10部,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2篇。具有国家注册土木(岩土)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资格。
  • 席宁中
    研究员 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地基处理技术、桩基础技术、基坑与边坡支护技术、地基基础技术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岩土工程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1990年同济大学本科毕业分配至江西省机械化施工公司,从事地基与基础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1997年先后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2002年博士毕业分配至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现任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第七分公司总工,主要从事地基处理、桩基础工程及基坑与边坡支护等岩土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工作。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体育馆(鸟巢)、国贸三期、银泰大厦以及首都机场T3航站楼等国家重点标志性项目在内的建设工程百余项。完成“山区机场高填方地基稳定及变形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围海造地软弱地基综合处理技术研究”等国家863计划、住建部、建研院及横向研究课题10余项。历任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协会会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桩基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委员会委员、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地基工程分会常务理事,《高填方地基技术规范》、《软土地基基础技术标准》、《粮食钢筋混凝土筒仓地基基础技术标准》等编委。现为国家科技奖励专家库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专家、中国工程院咨询专家、中施企协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专家、民航专业工程建设项目评标专家、北京市评标专家、北京市危大工程等专家库(岩土)专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国内外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参编参译专著5项。具有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一级注册建造师资格。


  • 邸道怀
    研究员 硕士研究生导师

          岩土工程博士、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分公司总工程师,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工程逆作法技术规程》、《螺杆灌注桩技术规程》、《景区人行悬索桥工程技术规程》等规范编委。获得华夏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华夏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中国建筑设计奖(地基基础)一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一项,北京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一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30篇。主要从事地基处理,基坑支护,降水,岩土工程勘察,地质灾害治理等设计、咨询、科研和工程承包工作。现任北京市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家库专家,北京市评标专家库专家,北京市科委专家库专家,山东省科委专家库专家,雄安新区专家库资深专家。具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资格

  • 张武
    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5年在清华大学水工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结构材料所从事坝工结构与水电站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优化设计,期间参加长江三峡、黄河李家峡等水工建筑物的优化设计。
          1991年至1998年参加广深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与管理。其间获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其中1992年至1995年在清华大学在读岩石力学专业博士学位)。
          1999年至2002年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专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承载与变形特性,2003年获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2002年至今在地基基础研究所任研究员,具有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期间主持完成岩土工程技术服务与设计、基坑支护工程、地基处理、桩基工程100余项,包括: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SIDI区域15000套住宅楼、印度洋桑给巴尔国际机场二期岩土工程勘察,奥林匹克国家会议中心配套设施基坑工程,中央电视新台址桩筏基础优化设计、阿尔及利亚BRAZI主塔、刚果共和国布拉柴维尔商务中心岩土工程、科特迪瓦阿比让奥林匹克体育馆、白俄罗斯游泳馆桩基等。
          本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原电力工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993年)、华夏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在岩土工程学报、水力发电学报、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建筑科学、岩土工程技术等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主持完成钉锚组合支护机理研究与工程应用通过住建部科技司组织的评审与验收(2008年)。

  • 王曙光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副总工程师
    研究方向 — 地基基础技术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土木工程师(岩土)、国家一级建造师。
        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专业副总工程师,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结构设计基础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危险性较大的分布分项工程专家库岩土工程专家、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专家库岩土工程专家。
        主要从事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地基处理、基坑支护等方面的研究和设计施工工作,主要参加了“多塔楼作用下大底盘框架厚筏基础结构分析与设计”、“大底盘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施工技术及灾害防治”、“超深超大基础回弹再压缩变形计算分析”、“土钉墙破坏机理研究”、“既有建筑地下空间拓展及加固关键技术研究”等10余项科技部及建设部课题的研究工作。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2018)编委,行业标准《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JGJ 6-2011)、《建筑与市政工程地下水控制技术规范》(JGJ 111-2016)编委,工信部标准《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 9258)、《抗浮锚杆技术规程》(YB /T4659-2018)编委。《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第二版)》、《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改造与加固技术研究》编委。
        获华夏建设科技奖一等奖1项、华夏建设科技奖二等奖4项、华夏建设科技奖三等奖1项、北京市勘察设计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30余篇。


  • 王涛
    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基基础研究所所长助理
    研究方向 — 桩基础技术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
        现任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兼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地基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际土力学学会会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桩基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地基与结构工程分会常务理事。同时担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
        主要从事桩基础设计理论、能源桩、高层建筑上部结构-基础-桩土协同作用分析与沉降计算、地基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与处理技术、超长桩基础承载及变形性能提升技术、桩基后注浆技术、主裙连体高层建筑沉降控制分析与计算等拥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理论构建、研发、关键工程项目、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相关研究成果被纳入国家行业标准,为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博物馆、中央电视台、首都机场T3航站、北京“中国尊”、中国结构最高建筑天津高银117大厦、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三期B等重大标志性工程提供技术支撑。主持勘察、设计、咨询、施工项目百余项,其中主持超长灌注桩后注浆项目施工的中国国贸三期B工程获第十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以第一作者发表EI/核心检索论文50余篇,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主、参专著4部;已授权或实质审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31项;主参编和审查国家、行业、团体标准近26部;先后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等国家省部级奖项13项。作为博士生导师指导研究生5名。入选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百人计划”首批科技人才。


  • 佟建兴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 — 地基基础技术、既有建筑加固改造、地质灾害防治

        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现任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兼任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ISSMGE)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地基与结构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桩基础专业委员会和地基处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岩土工程协会常务理事兼副会长,为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市危大工程专家库、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专家库、北京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家库等专家。
        主要从事建筑地基基础、既有建筑加固改造、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承担科技部、住建部等科研课题10余项,完成工程项目300余项,发表论文 70余篇,参编著作3部,编制规范 20余部,授权专利16项。获华夏建设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成果1项,北京市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2项,获得“中央企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暂时没有信息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9-16 18:05:45